【奋进中的桂医】基础医学院:以智为本,博闻强识夯实基础
  • 作者:宣传部整理
  • 编辑:陈志娟
  • 发布时间:2023-11-02

基础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和疾病现象本质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也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基石。始建于1957年的yl6809永利皇宫基础医学院,前身为医学基础部,2001年更名为基础医学院,承担着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等全校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目前,学院承担284门课程,25000余学时授课任务。

基础医学是yl6809永利皇宫优势及重点学科,由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分子医学五个二级学科构成。2006年,获yl6809永利皇宫首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2013年,获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基础医学在第四轮和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均获学校最好成绩。2022年,学科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50%行列。

作为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桥梁,基础医学在全面健康保障体系中举足轻重。基础医学院十分重视人才工作,通过大力引进人才,制定学科发展激励机制,汇聚一批高级人才,实现了学科快速发展。目前,学院师资队伍包括全职中组部高层次人才、八桂学者、特聘专家、广西教学名师、广西岐黄学者、漓江学者多名。专任教师博士占比71.7%,高级职称占比61.5%,临床医学专业背景占比69.2%。

目前,学科拥有区级重点实验室3个(广西糖尿病系统医学重点实验室、广西肿瘤免疫与微环境调控重点实验室、广西脑与认知神经医学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高校环境污染物研究与组学分析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病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卫健委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肿瘤免疫与受体靶向药物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学院重视科研工作,在聚焦重大疾病发病机制、广西地方高发肿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心血管疾病病理生理学的研究、糖尿病及并发症免疫与代谢机制的研究、广西特色病原微生物的研究等领域劈波斩浪,成绩斐然。据统计,学院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在近五年连续实现快速增长(比五年前增加近10倍),在区内外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近五年,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48项,省部级70余项;在包括Lancet、Hepatology、Mol Ther、Alzheimer's & Dementia等的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得科研经费4000余万元。获科技成果奖8项,其中2019年和2021年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广西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各1项。

医学人才培养始于通识教育,必经基础医学教育,后进入专业教育,再至毕业后教育阶段。基础医学院践行“厚德、博学、精术、创新”院训,以学生为中心,依托广西革命老区与民族边疆地区的区域特色,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抓手,以“五育融合”为着力点,积极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校使命。

在基础医学阶段教学中,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个课堂,围绕“科学与学术”“健康与社会”“职业素养”三个领域,着眼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临床思维和知识贯通能力、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第一课堂上,注重在理论学习中加强培养学生思维和知识贯通能力。实验课上,将实验课程在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形态学、机能学、病原免疫学学科内综合实验设计,即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线,构建与理论课堂案例库契合的系统疾病模型,形成“以疾病模型为中心”的多层次、开放式综合医学基础知识,建立“基础性-综合性-整合性”三重实验课程机制。第二课堂上,基础医学院构建了“基础层、提高层、拓展层”三维竞赛模块,涉及理论和实践。

此外,学院坚持以“三驱模式”为保障,多维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引用优质资源基础上,结合校情和学情,建立自有理论线上课程和虚拟仿真项目课程,整合各模块微视频、图谱、案例和题库资源,支撑混合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融入PBL、TBL、翻转课堂、项目驱动等,“团队合作+基于问题”多学习方式并融、“雨课堂+学习通”多辅助工具并用,提供个性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在评价方式中,以成果为导向,教考分离,优化评价方式和内容,将学生在课堂、竞赛、项目、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创新意识、临床思维及人文素养等均纳入形成性评价体系,客观全面在基础医学阶段多维度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通过教学团队积极通过培训、竞赛、观摩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程获区级和校级思政示范课程9门,形成“大体老师公祭活动”“人文医学公益论坛”等主题明确的多种校园品牌活动,建立“健康科普进社区”“食源性寄生虫宣讲”等系列社会实践模式,以“课堂-校园-实践”三种形式为载体,全过程培养学生专业人文素养。

基础医学院拥有yl6809永利皇宫基础医学研究所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学院十分重视结合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训。学院导师全程学生指导项目申报和实验实施,整合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公共科研平台,形成向本科生科研开放的创新平台,孵化“创新项目申报-创新实验实施-创新结果总结”三级体系,培养学生发现、解决和分析问题能力及创新思维,并反哺教学和临床。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大学生班级导师”协同协作,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衔接,强化“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的“三早”医学教育模式,以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拓展路径,促进学生临床思维形成,夯实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近两年,学院学生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各级项目71项,先后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获自治区级金奖1项、“挑战杯”自治区级银奖2项、全国大学生医学形态学科普演讲大赛等学科竞赛奖项60余项。近5年,获国家级大创立项91项,发表论文52篇。

经过持续建设,学院课程建设及育人取得显著成效。学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基础医学主要模块课程解剖学、病原生物学等掌握率稳步提升,近3年均值高于全国值。学院承担课程中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1门、区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7门、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覆盖75%核心课程,教师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授课比赛、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国家级和区级各类教学技能大赛获奖励22项;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对象,发表教学改革论文96篇,主编和参编教材23部,完成区级及以上教学改革课题21项;获区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三等奖5项;育人举措及成效受人民网、新华网、广西新闻网、桂林晚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相继报道;国内多个医学院校到学院交流教学改革措施及成效,并进行借鉴使用。基础医学课程负责人多次应邀到其他高校及会议推荐发言,推介学校改革模式;成果在多个医学教育SCI期刊发表系列文章,课程负责人担任国际权威医学教育杂志主编,组稿地方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专刊,并出版相关e-book,浏览量超过10万次。

探索疾病规律、阐释人体功能、研究疾病本质、助力生命健康。基础医学院致力于锻造金师队伍,以信息化为指引建设沉浸式教学资源和环境,医教研协同,赋能未来卓越医生培育;持续更新教育理念,聚焦“早临床、早科研、早社会实践”,推动以两性一度为标准持续提升课堂质量。

(文、图/基础医学院提供 审核/刘燕)